『我有一個不動產,我是直接租人? 還是自己做隔套出租?還是自己做生意? 』

『我有一個不動產,我是直接租人? 還是自己做隔套出租?還是自己做生意? 』

我經常被問這個問題。

首先,恭喜各位有很多朋友協助與諮詢管道。但是開頭我先分享一個觀念:「意見不貴,張口問就有。但決定不便宜,尤其是結果要自己承擔的那種。」

連我以下的意見,我也是建議你聽聽就好。

第一點: 我建議你靜下心來思考。

列出各種方案的方向,記得用量化的數字(金額、時間)來評估比較。畫個心智圖思考、找一張紙列一下SWOT分析。靜下心花個幾小時做個深度分析。

很多人在蝦皮比價省個五塊都花個幾天了,但是對幾百萬可能上千萬的事,不願意靜下來分析,寧願到處換問(是真的要答案? 還是要支持?)

然後沈澱一段時間,反覆考量一下,讓思考的深度跟廣度長出來。

第二點: 用量化的數字考慮各種成本:

除了金錢成本、也要考慮時間成本,尤其是時間的折現值。如果把時間成本量化,就會清楚很多。是選擇用時間去換錢?(員工思維)還是用錢去換別人的時間(老闆思維)?取決你自己時間的價值。

各方案的「營運成本」為何(誰來管?誰來制執行? 人好找嗎?萬一沒人或是執行者有問題,誰是備案?自己嗎?)。

每個人都想把風險外部化、利潤內部化。商業合作就是考驗雙方的認知程度。這時候通常是認知圈相對大的有利。就是查理蒙格說的,誰才是牌桌上的傻瓜?

還有,很多人忽略「稅務成本」關鍵字:非自用時的稅務成本、未來買賣時非自用時的土增稅、活化收入後造成得綜所稅級距變化。

時間成本最稀缺,因為時間成本同時隱含了選擇替代成本、還有風險成本(有狀況誰來擦屁股?)

第三點: 用會計與財務的角度來做整體評估

每個方案讓資產增值大於負債增值的程度個是多少?現金流正向增加的幅度?與回收頻率、週期多長?有沒有考慮整體資產配置?跟未來5-10年的個人生活計畫有相關嗎?每個方案平行比較後風險利潤如何?

口袋深的不怕風險、時間多的不怕磨、本大的不怕利小。這些沒有對錯,看投資屬性、理解程度與人生階段。

以上三點我總結為一個公式: 總利潤=(風險*概率)+(利潤*概率)-費用-成本

最後,關於問人這件事:

每一種建議都有他背後的原因,我相信各位的各界朋友都不是騙子,但為什麼要問各界朋友?因為要借力使力嘛?因為不用自己發明輪子,也不用為了只喝牛奶養一頭牛,跟經營牧場的朋友買最快。

所以,有問對人嗎?

對朋友的信任度與他是否具備相關經驗與知識,是兩件事。信不信得過對方,跟對方能不能做好這件事,這是兩個獨立事件。)花錢找專業人士,利用他們的經驗剩餘、能力剩餘來處理比較快。

簡單的道理,如果對方推薦的方案那麼好,那你要不要考慮打八折反賣給他來做?你不用出錢賺兩成就好?不香嗎?他應該很願意跟你一起合作吧?

這道理也可以用在對推薦你明牌的營業員與理財商品的理專,他們有買的我們都不一定買了,何況是他們沒買的?

作者: 傑夫學長金排球

傑夫學長金排球 中年大叔一枚,中年且中二,油條而不油膩。 曾經是國際奔波的經理人。 亂點房地產技能樹後Get被動收入Buff。 現在日常裝備短褲藍白拖座騎Ubike。 替身老狼碎碎唸發動時,經常附加講幹話攻擊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